摔跤,蒙古语为“搏克”,史书中又称“角抵”。因其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英勇尚武的精神,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相传在公元十一世纪,搏克比赛在草原上已十分盛行了。
搏克比赛的运动员,有独特的服装,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卓都格”,用香牛皮制作的短袖坎肩;“章嘎”,脖子上挂的彩色项圈,是历次比赛获胜的象征物; “希力布格”,腰间系的红、黄、蓝三色绸围裙; “班色勒”,以数十尺白布制成的肥大摔跤裤,并饰以刺绣图案的套裤;足下穿蒙古靴或长筒马靴。其中以“卓都格”最具特色。一般为虚腋、袒胸、秃领的短衣,有多层皮包边,上面镶有金属泡钉。“卓都格”裸臂盖背,背上镶铜镜,上面刻有吉祥文字或选手所在苏木、嘎查的名称。“卓都格”外观是从古代武士的铠甲演变、改进而来,在阳光下,金属泡钉熠熠闪光,再与绚丽的章嘎、围裙和装饰美观的宽大跤裤,坚实的皮靴相配,显示出搏克手稳健威武,如泰山般不可摇撼的雄姿。
“卓都格”是用牛皮制成的,质地坚韧,金属钉的加固使其更为结实又限制了弹性。紧裹躯体的“卓都格”加固了关节、肌肉和骨骼,保护了肩关节、锁骨、背阔肌、腹直肌和腰椎,再加宽大的跤裤使汗不贴身,倒地得到缓冲,坚固的皮靴又防止足踝受损,因而在搏克比赛中,无论怎样激烈扑斗、扭结盘旋,却很少发生运动损伤,这是搏克服装起到保护作用的缘故。每个搏克手都有按自己体型订制的专用“卓都格”,它将长期伴随主人的摔跤生涯。如果搏克手年老不再上场了,就要举行仪式将“卓都格”传给下一辈或徒弟,有的也传给自己看中的有前途的年轻人。
目前流行于内蒙古地区的“卓都格”样式,主要有锡林郭勒乌珠穆沁式和呼伦贝尔式。
“卓都格”设计科学、质地坚韧,既是竞赛服装,又适合比赛要求,有效地起到保护运动员的作用。卓都格的制作考究,精致美观,整体造型上紧下宽,加强了运动员重心稳定。图案装饰质朴而又富丽,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搏克服装为研究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服饰的设计制作工艺乃至民族学、民俗学等提供了依据。
2009年,锡林郭勒盟申报的蒙古族摔跤服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